文章 点评 投票 小组 唠叨 问答 活动 相册 资料 用户 我的社区

[国家与地区][中南]扬族和他们的国家

2019-06-06 16:19:43
2
1274

【扬族的起源】

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陆中南地区,主要分布着两大民族,分别是西部山区的古牦人和东部平原的古渊哲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图1:大陆中南地区)

扬族源自古渊哲人,原先生活在勾芜地区,勋朝天狩年间南迁,后在扬南平原地区建立扬国,都城在鲜礼城,国君姓公孙,称为国王,自称中原皇帝孙女婿,扬族由此开始。

传统的渊哲人没有姓氏概念,公孙这一支显然是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染,当代历史学家追根溯源,认为扬族起源是渊哲人廉洛部,这个部落是勾芜地区最大的古渊哲人部落,受勋朝册封为廉洛君,向来是勋朝重要盟友,并且同勋朝镇守潞水的舆安君家族交好(第一代舆安君是勋帝姜鸿之子姜宁虔),并且有联姻。廉洛部后人有廉姓、丹姓等,至今是勾芜地区最主要的姓氏。

公孙氏的祖先,应当是廉洛部贵人的后裔。在当时,奇常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是奇常中北方的金昙国,这是南迁庲人建立的国家,庲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庲国被勋朝灭亡,并分封庲侯。

国王这一叫法也来源中原,古渊哲人首领称号是“刹主”(古渊哲人社会组织从小到大是村、牦、刹),扬国建立后将一些中原文化进行推广,首先就表现在社会等级、称谓叫法上。例如赐姓,后来扬族的主要姓氏几乎都来源于这一时期,经过比对可以发现,扬族赐姓很多都和勋朝西部、南部的名臣有关。同时古渊哲人传统的村—牦—刹这一社会体系,被改为村—乡—刹(邦)—国四级。

有历史学家猜测,公孙氏起源不仅仅是古渊哲人,也混杂了天狩年间逃难到勾芜的勋人,如此才能解释公孙氏和传统古渊哲的巨大差异。

扬族建立国家后,向四周扩张,其中主要是向西部扩张,占据了嵩嶷高原的部分地区,奴役当地土著的“族”,扬人称他们是“倮人”,扬族派遣军队,设置军镇,在当地建立了殖民统治,历经公孙、赵、曹三朝,已经有大量的扬族生活居住在那里。他们的地位低于东部的扬族,因而急迫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。而与此同时,扬族的信仰和族的信仰渐渐合并,出现了新的宗教,名为“震教”,成为当地的重点宗教,流行于扬族殖民者之间。

【扬族的国家】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图2:早期扬族国家疆域的变迁)

[扬国公孙朝]扬国公孙朝是扬族在中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,历经16位国王,前后统治奇常、浮台、嵩嶷等地达200年。

[扬国赵朝]公孙朝在内战中灭亡,曾经的将军赵氏统治了这个国家,但时间很短暂,不过两位君主在位,便再次被推翻。

[扬国曹朝]曹这个姓氏,是公孙朝赐姓最多的,曹即官。曹姓分支多,势力大,内部纷争也多,接近一半的时间陷在内战中。曹朝的内战不仅打垮了曹氏的统治,也摧毁了扬族在奇常地区的统治。曹朝之后,扬族建立的国家就是戴氏在嵩嶷地区建立的昇国。

[国戴朝]

一、建国

戴氏王朝开国君主戴克英(肇极721-787年),721年出生于古俞盆地的金光城,祖上都是扬族的小军官,他的父亲戴奥闻是金光城卫戍军长官。戴克英是家中次子,自小便是虔诚的震教徒,被送往震教福舍中学习,三十五岁之前都是震教司里(教职第三等,次于护助、师公),但是作为军事贵族的一员,他也学习兵法以及武艺,并和一批贵族子弟交好。

在戴克英早年的时代里,扬国曹朝已经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,各地烽烟不绝。755年秋,戴克英被征募为金光卫戍长官的书记官,随军平定金光地方的叛乱,又接管了兄长戴里象的部下;757年,发动兵变,被拥立为将军;759年自立为扬王,成为当时并立的六个扬王之一;766年,消灭其他的五个扬王,成为扬族的最高统治者。但他并不满足于成为扬王这个称号,于是自创了福荫圣王这个称号,左右之人都称之为福荫(福舍荫庇),并改国号为,定都金光。由他开始,扬族统治中心由东部奇常地区转移到了西部的嵩嶷地区,并扩张到撒雷督地区。他创建了一系列新的制度,巩固了扬族的统治,并奠定了后世扬族国家的基本模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图3:戴氏王朝前期疆域的变迁)

戴克英一生只有四个女儿,没有儿子,785年,他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外甥兼女婿胡子安;787年病逝。在他死后的788年,胡子安被妻子戴飞琳杀死,戴飞琳成为女帝,号庄圣。戴飞琳征服了撒雷督王国,疆域鼎盛。死后,养子(私生子?)戴宏继位。这是戴氏王朝上升期,国力强盛,也是扬族国家国力最盛时期。

二、政治

戴克英在统一扬族以后,确立了震教的国教地位,建立了全新的政教合一的政体,在他的统治体系中,宗教官和政务官占据同样重要的位置。

垄方制度:戴克英将全国划分为47个邦(以坝为核心的行政区划),在每邦设置长官进行管理,其中帝君亲领26个邦,派遣监领巡查。其余的21邦,则被分为3个垄方,每个垄方设置一个保公进行管理。最初保公只负责军事,后来渐渐的军政一体。由帝君直辖的军队被称作上军,保公控制的军队被称作边军。邦以下为乡,有乡长管理。官府称为公所。

贡禄制度:贡禄的意思是商议国事,延伸为掌管国家大事的高级官员。备锦贡禄(大贡禄、大相)、折备锦贡禄(次贡禄、次相),薛贡禄(武相)、悉钦贡禄(次武相),襄论贡禄(内相),折襄论贡禄(次内相),班充贡禄(内小臣相),鞍本贡禄(内藏相),喻寒贡禄(整事相)、折喻寒贡禄(次整事相),折扈贡禄(准相)。另有零甫,为相官秘书。

六等人制度:戴克英按照宗教与政治观念,将他所统治下的民众分为六等,分别是:太甲、上方、官首、皂利、鄙夫和奴皋。其中太甲为帝族,最高特权阶级,可以佩戴武器、讲经和从事宗教事务,唯一的义务为服兵役;上方为高等贵族,他们的特权和太甲相似而次等,出了五服的帝族,一般都会被降为上方,他们在国家中担任高级管理者;官首为普通贵族,享有特定免税特权,从事一般管理者岗位;皂利为扬族平民阶级,纳税、服役,但是自由身,被允许学习,以上四等都是扬族。鄙夫为非扬族平民阶层,从事粗重活,纳重税,可以在军队中为民夫,居住在城市之外,没有政治权利,不被允许学习,大多数和田地绑定在一起,成为贵族随意转让的财物; 奴皋为罪户、奴隶,毫无人身权利。

戴克英将金光城戴氏和月山城胡氏的家格定为太甲。唯有太甲才能成帝。胡氏代戴之后,封戴氏为善译王,洪氏代胡之后,封胡氏为善林王,杜氏代洪之后,封洪氏为善伦王。此即为三善王,太甲中最为尊贵的家族。这三个家族脱离世俗政权之后,成为震教神权社会三大巨头。震教教会三分,即金光教会(本宗,东部、北部)、幸月山教会(念宗,西部)和百丈教会(开宗,南部)。同时,家格的升降权完全掌控在三大教会手中,其中想要升为太甲,需要三大教会全同意才可以。杜氏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幸月山教会的通过,导致没有能够升格为太甲,天下没有能够平定。

三、经济

经济上最大的改革就是彻底将田地和鄙夫的人身自由绑定,同时规范了商税的征缴。

四、宗教

确立震教为国教。在全国各地修建震教福舍(以金光城甲祖福舍最为有名),以及震教学校;同时在金光建立了律政学堂,专门培养贵族子弟。

五、军事

勇健锐军:戴克英建立的六等社会阶级,稳固了统治,但也留下了隐患。随着殖民的发展,一些扬族的平民阶级富裕起来,他们开始渴求政治地位,起初他们通过投靠贵族的方式谋求地位。后来,君主觉得可以利用这些人的力量。于是发布律令,允许这一部分富农通过参军来获取免税特权,积累功勋甚至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等级,进入贵族行列。这些富农组成的军队,被称作“勇健锐军”,他们需要自备铠甲、圆盔、弓箭、刀、盾牌、匕首、长矛以及粮食,通常他们还会携带1~2名仆从,管理他们自己的马、驴等牲畜运输上述的器具等。勇健锐军自组建之后,便是昇国军队中的中坚。

想要成为勇健锐军,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必备条件:1、财富:其本人需要拥有至少XXX价值的财富(数额没有确定好);2、年龄:18~40周岁;3、需要熟练使用弓箭、以及刀盾等武器,并通过考核;4、能够熟知号令,听从指挥等等。

常备辅助兵团:常备辅助兵团建立于女帝初期,最初两支,由非扬族的富裕阶层组成。分别是瓜马义勇突击骑兵团,净边义勇弓箭兵团。女帝末期新增莎噶义勇骑射兵团。胡朝时期新增敢朵义勇长矛兵团。敢朵兵团主要由来自摆剌支靳的讹伏篡种人组成,“敢朵”就是当地人常用的长矛的名称,胡氏立足幸月山城开拓西疆,和讹伏篡人关系密切,夺取政权之后,便组织了敢朵军,其成员除了讹伏篡长矛手之外,还有卜全弓箭手和刑嵬骑手,这些都是和胡氏关系密切的种族。辅助兵团不发饷,以社会地位的提升、战争劫掠品和少量赏赐为激励,后期战争减少,帝君的赏赐逐渐增多且频繁。

弓箭手:嵩嶷盛产弓箭手,福舍弓箭手是其中的佼佼者。自幼在福舍中接受训练,精神和技艺完美结合。金光福舍弓箭手以技艺精湛,百步穿杨闻名于世,幸月山福舍弓箭手以坚韧不拔的耐力著称,而百丈潭福舍弓箭手则以神秘莫测,威震南疆。

扬族戴、胡、洪三朝,中央帝君掌管的常备军力至多不过四万人。其中勇健锐军大约八千人,常备辅助兵团大约三万人,贵族甲胄骑兵二千人,其余则是各地扬族征召兵。

六、民族

古牦人:倮人(即古人)十种:扬族统治嵩嶷之后,将人按照地域重新划分,打破原有血缘部落。分别是:尼顶乌甲,束胜,宁则谟,年斡,涿勒署甲,殚宾,卜全,讹伏篡,来丙,刑嵬。种名来自该地区代表性的部落名,每种推举50名长老出来,配合扬族官方管理该种各事务。其中10人派到首都。各种没有最高首领,长老就是最高管理者。

人早期的起名方式为:父名+美称+子(女)+本名+出身地+氏族名。例如:科迪代· 末塔(勇敢)·诺(儿子)·孔丹·文科塔·门帕,意为:居住在文科塔的门帕氏族科迪代的勇敢的儿子孔丹。

戴朝以后,戴克英下令改变倮人的起名方式,定为部名(10种)+村名+父名+本名,该起名方式去掉了氏族部分,意在削弱倮人的氏族血缘关系,而用部名和村民的前缀,意在将倮人固定在所属土地上 ,限制流动。按照这种方式,上述人名可称为:尼顶乌甲·孔丹·科迪代·门帕。意为:居住在尼顶乌甲部孔丹村的科迪代之子门帕。简称尼·科·门帕

牦族的本名通常都取自目之所见的花草鸟兽,或者生活工具(例如刀斧锅瓦等)。

 

评论 (2)
🐧人间办事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