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 点评 投票 小组 唠叨 问答 活动 相册 资料 用户 我的社区
全部 水贴讨论 外网作品 原创分享 俱乐部官方公告 新闻消息 2023荆棘王冠

写作技巧初探之我读《小说的骨架-好提纲成就好故事》

那晚之前
发表于 2021-06-18 17:32:02


《小说的骨架-好提纲成就好故事》是一本好书,篇幅不长,200多页,内容很有用,特别是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,干货不少,从是否应该写提纲,到如何写提纲,再到如何用提纲指导创作,远远超出我的预期。任何希望快速踏入写作行业的人,都适合来看看这本书。
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,感兴趣的人可以在读完我这篇文章之后,再去读一下原书。这本书的英文名是《Outlining Your Novel-Map your way to Success》,直译是《给你的小说写提纲就是给你通往成功的路画地图》,当然我们不要指望在这类书里看到严密的论证,基本上只能是从业人员的感觉和经验,所以我在本文中也主要是摘录相关的结论。

第一章的问题是:我们应该写提纲吗?
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,可以写,也可以不写,但她是写的,因为她经历过不写提纲直接开始创作的痛苦。但同时她也澄清了对提纲的一些错误认知,比如:
1.写提纲有严格的格式要求,她认为没有,怎么合适怎么来。
2.提纲束缚了作者的创造力,她认为成功的提纲能激发无边的想象力。
3.提纲夺取了探索的乐趣,她认为并没有,写提纲只是把写作的探索工作提前到提纲阶段。
4.写提纲会占用太多时间,她认为,确实占用了大量时间,但真写起来,反而节省时间。

接下来,她列举了一些写提纲的好处:
1.能确保小说的平衡和连续性;
2.避免走进死胡同;
3.可以预先铺设线索;
4.能够提升节奏感;
5.可以做更好的视角选择;
6.保持人物的连贯性;
7.给创作者的创作提供动力和保障。

第二章是写提纲前的准备工作,无外乎选择好提纲的形式,比如思维导图、图像式提纲、地图、完美评述(大概就是指自己假装评论者,毫不留情地评价自己的还没写出来的作品,以便能搞清楚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)。写提纲的工具没什么好说的,倒是作者推荐了一个工具——旧日历,算个好主意。
这章末尾,有一篇对某作家的访谈,里面有一些概念很有用,记录如下:
写好小说的六大核心竞争力(the Six Core Competencies):理念/concept、人物/character、主题/theme、结构/structure、场景设计/scene execution、叙述声音/writing voice。

第三章到第十章,讨论的是,如何写好提纲。内容概括如下:
第三章雕琢好小说的前提(看过我之前文章的读者可以从“写作方法初探之我读《美剧编剧入门》”中大概了解“前提/Premise”这个概念。)
第四章和第五章的主题是“小说示意图”(我看的译文版就是这么翻译的,其实这里指的是小说的总体设计(或叫全景展示),主要涵盖的是故事的场景设计、冲突、主题等内容。)
第六章和第七章的主题是“人物速写”(毫无疑问,是如何进行人物创作的内容。)
第八章的主题是揭示小说背景(可以类比于国内常说的设定,但侧重与环境或背景的设定。)
第九章和第十章的主题相关联,前者侧重于阐述作品的类型、视角、整体结构和三大基本元素(Thre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Story),后者则是从章节和场景这个角度阐述如何控制节奏和编排结构。

第三章首先传递的是一种理念(这种理念在很多讨论剧本创作的书中也经常能看到),那就是创作往往都源于一种“预设”或“前提”(不管哪种翻译指的都是Premise这个词),而创作的终结往往也是这个。
创作之初,这种Premise指的其实就是灵感或者创意,其形式可以概括为:用几句话描述出自己要创作的作品的类型、主题、特色和风格,简单来说,就是写个梗概。
创作完毕,总要有个推销出去的过程,这时候就要用这个梗概来吸引读者(这个时候的读者往往指的是有意购买版权的人,当然目前国内网文的模式下,面对的就是最终的读者)。
在构思这种预设或前提时,作者重点介绍了“‘如果’问句”的方法,即通过预设一系列问题来引导作家自己创作出前所未有的创意,“如果”之外,还可以以“读者会期待什么?”的形式来设计转折(大致意思就是,读者期待什么,我就不写什么)。
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设计“前提句”,也就是把上面提到的构思出来的创意以梗概的形式记录下来,它的好处如下:
1.帮助你找到可行的想法(换言之,帮助你摒弃不可行的创意);
2.明确小说的人物、冲突和情节(这就是梗概的作用);
3.提炼出作品的精髓(也就是确定故事的发展方向);
4.引导你找到下一个问题(下一步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,后面就是具体设定工作了);
5.一句足以满足他人好奇心的话和为推销作品做好准备(当向别人介绍你的作品时,能够简单明了地让对方明白)。
作者看来,在这个构思的阶段,需要解决的是作品大方向的问题,这可以说是整个创作期间,最需要创造力的阶段,这时定下来的东西,指导着作者后续的创作过程,让作品不至于偏离最初的构想。

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都是阐述如何来进行总体设计/全景展示的,但侧重点不同。

第四章着重于故事结构,作者建议,在开始正式写作前,先记录下已经设想好的创意,找出情节上的漏洞和推敲整个框架的合理性,无需安排细节,这个过程被形象地描述为连点(Connecting the Dots)。需要做的是:
1.列出场景清单;
2.概述每个场景;
3.标出问题(遇到问题别忙解决,先记下来,然后再统一加以处理);
4.自由写作(这里的写指的是快速记录下个人想法,而不用雕琢辞藻和关注人称、视角等技术性问题);
5.在写下的东西里灌注情感(要想未来完成的作品打动人,至少在现阶段打动自己);
6.通过设问来发现自己的创造力(作者不应以情节捋顺为标准,而应该尝试更多的可能性,时刻保持好奇心)。
之所以选择在这一步做这些工作,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最容易,代价和成本最小,一旦正式开始写作,再改的余地就小多了。(想想有多少作者一边写一边改大纲吧!)
用这一章最后对某作家的访谈中的一句来概括:“写提纲解决的是如何组织素材而非创造素材”。

第五章着重于小说的要素(Key Story Factors),包括动机、愿望、目标、冲突与主题,要及早把它们明确下来(从篇幅上来看,冲突和主题是重中之重)。
这不仅仅是因为,如果人物的动机、愿望和目标不合理,会影响读者阅读的兴趣,更重要的是,从技术上来说,作者也无法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障碍,从而影响内在冲突的产生(“没有冲突,就没有小说。”“小说的驱动力源于冲突,而冲突的驱动力则源于挫折。”)。(这一章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有关编剧的书中相关的内容参考着看,影视剧限于表达的时间长度,通常需要更高效的把这些内容呈现给观众,这对于小说创作中冲突的产生和设置有借鉴意义。)
关于冲突,这里介绍两个概念:外部斗争(针对冲突,在躯体上的反应)和内部斗争(针对事件,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反应),作者认为,两者都不能缺,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前者为后者提供跌宕起伏的背景,后者为前者提供了丰富深刻的内涵。(这里用斗争,是因为原文是battle,要跟前面说的冲突conflict有所区别。)
冲突的设计,还要讲究平衡,既不能平淡没变化,也不能一味强调变化,要给读者和角色以喘息之机,最重要的是,要渐次铺设线索,制造张力,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。
关于主题,作者明确提出,缺乏主题,就意味着缺乏深刻,向读者坦诚自己信仰的理念和人生的感悟是作者的任务。(虽为一家之言,却不无道理,见仁见智。)
从技巧上来说,作者建议,不要明晃晃地将自己的观念或信条和盘托出,而是要巧妙雕琢剧情,精心塑造人物,用人物来凸显主题,用象征的手法来强化主题,用潜台词印证主题,用精心选择的词语来深化主题。
用这一章最后对某作家的访谈中的一句来概括:“写提纲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从全局把握小说,从而避免在创作中走进死胡同”。

第六章和第七章内容都是阐述如何来进行人物设计的,但侧重点不同。

第六章着重于与人物相关的背景故事/幕后故事(backstory),从功能上来说,深刻完整的背景故事同小说中呈现的主要故事同等重要,能丰富小说的层次,令其更有深度。(一般而言,动机、愿望、目标、冲突与主题,都是发端于背景故事的,只不过是在主要故事中逐渐呈现给读者)
背景故事的起点一般是人物出生的时间,从背景故事中切入小说呈现的主要故事中时(此时即背景故事的终点),往往要借助于设计好的激发事件(Inciting Event)。激发事件好比一扇门,过了此门,人物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将无法再回到以前的平静生活中去(注意:这与重要场景和重大事件不同)。
激发事件适合发生在故事的1/4或在此之后(但一般不超过1/3,否则读者会搞不清楚主要故事到底是什么),可以留下足够的篇幅让作者介绍人物背景。
成功的激发事件具备以下的特质:
1.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情节;
2.制造冲突;
3.抓住读者的注意力;
4.引发人物的行动。

在创作和完善背景故事时,需要认识到,背景故事由每个人物的背景故事组成,而这些人物将要在激发事件的十字路口汇合。所以,要对每个人物先进行总体概述,然后可以深入到其人生经历的细节,最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入那些足以改变他们人生轨迹的大事件,而且这些大事件都会在人物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(躯体或精神上的)。
另外,还要理解的是,虽然这些背景故事是小说主要故事的深厚根基,但留在主要故事中的可能只是星星点点。好的背景故事不会拖主要故事的后腿,只会推动它的发展。因为读者通常不太关注背景故事,所以作者要精心地、详尽地设计背景故事,但要简洁有力的呈现给读者,可以尽早提供线索暗示幕后故事的存在,但要在合适的时机才揭示出来,以避免破坏主要故事的节奏。

第七章着重于人物本身的设计,在这一章里,作者提供了两种方法:
第一种就是设问,即通过设计多达上百个问题来将人物形象具体化,这些问题从人物基本信息到外貌,从性格到人生观,从兴趣爱好到希望梦想,从行为动作到日常习惯,不一而足。(又到了喜闻乐见的设定环节了。)
第二种是利用现成的工具,文中举了九型人格的例子,利用这个工具,可以设计出很典型(虽然套路化)很鲜明(但比较均衡)的人物(其实星座、属相、血型之类的工具也同样有效)。

第八章 揭示小说背景(Discovering Your Setting),但这个并不是非常准确的翻译,本章的主题其实是背景中的环境(Setting),也就是构建故事发生的世界,包括了从自然法则到社会形态,从语言文化到历史宗教,从科技到观念,不一而足。
环境是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,有时候起到调动整个情节发展的作用,有时候起到塑造人物的作用(“透过人物所生活的环境,你揭示了他的真实身份。”),它也为作者营造气氛、调整节奏、调动读者的情绪提供了广阔空间。
环境为情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,因此不能滥用。要慎重选择和设计小说的主要环境,并尽可能精简次要环境,还要精心地铺设线索,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功效。
这章推荐了布兰登·山德森(Brandon Sanderson)的《最后帝国》(The final Empire)(“迷雾之子”三部曲第一部),我也建议读一读,布兰登的设计不仅别具一格,非常细腻逼真,重点是能实现高度自洽,不光这套三部曲,他基于此设定写的后续系列也依然引人入胜,比如《时代二:外传 · 冒险系列》,据说后续还有两套三部曲,毫不浪费这套设定,值得人学习。

第九章和第十章都是进一步完善提纲,只不过方向相反,前者是往提纲上增加细节,后者则是从前者的成果中进一步清理场景和控制节奏。

第九章 扩展提纲
这是故事情节真正开始的地方,作者需要做的是详尽地描述出整个故事中每个重要的节点,在这个环节,作者可以寻求情节上可行的解决方案,埋伏笔做铺垫,探索人物的思维方式和所处环境,重点是要确定动机和目标,构建出每一个场景,确定每一个重要事件,至于对白、描述、内在叙事技巧,都可以放在初稿阶段。
本阶段还要完成的是,确定作品的类型和风格,了解你的读者群体(从而确保在之后的创作中不会与目标读者脱节),尝试选择合适的视角(关于这一点,作者还专门说了四点,如下)。
1.选取适量的视角;(这里意味着不要同时提供太多视角,不要提供太多的内心活动,不要提供太多的细节,甚至在引入新视角时,也要考虑清楚新视角是不是非加入不可,因为这都有可能削弱主视角的作用。)
2.选择最恰当的视角;(这里意味着要在诸多视角中选择最能提供张力和戏剧感的视角。)
3.选择最能打动人的视角;(如果说上一条侧重于同一场景或同一事件中视角的选择的话,这一条原则主要是适用于选择故事主视角的。)
4.不断尝试叙事口吻和时态。(出于对作者写作技巧进一步精进的考虑。)

作者在这里没有详细讨论如何构建小说结构,但她显然认为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,因为她专门写了一本书来讨论这个问题,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下这本书《搭建你的小说:创作优秀小说的关键》(Structuring Your Novel: Essential Keys for Writing an Outstanding Story)。

在这一章,作者提出了小说的三大基本元素(Thre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Story)的概念,也就是小说的血肉部分(上面说的,可以理解为小说的骨骼/结构和筋络/伏笔、铺垫),即:幽默感(Humor)、动作(Action)和关系(Relationships)。
1.幽默感:通常分量最轻,但能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,调和作品中的氛围,有时候还能蕴含哲理。
2.动作: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冲突吗?冲突常常由动作体现出来,情节也往往通过动作来坚定地推动。
3.关系:小说反映的是人类的经历,而人类经历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,关系或缺乏关系构成了小说的基础。
不同风格的小说中,三大元素的比例各异,但这些是读者对作品感兴趣的根本动力,因此,构建故事提纲时要有意地把它们融合进去。(有道理!)

除此之外,还有几个技巧也有助于构建故事提纲:
1.首尾呼应:中学作文技巧,不用多介绍了吧?
2.多米诺效应:如果整个故事相当于一个多米诺方阵,则每个场景都应被视为一块多米诺骨牌,场景之间环环相扣,正如骨牌一块一块顺次倒下,如果一个场景无法影响以后的场景,则它的存在便对故事毫无意义,因此不能让可有可无的场景存在。
3.逆向提纲:不要拘泥于从前到后以线性方式编写提纲,有时实在写不下去,确定好场景的终点后,倒着往前写,也是个好办法。(还记得前面的“连点”吗?也可以倒着往前连。)

第十章 精简提纲
完成了第九章的扩展提纲之后,可以从中提炼相关信息,整理出精简版的提纲,用于指导后续的创作。这里所谓的精简版的提纲其实指的是经过整理后成型的提纲,以区别于前面所说的粗糙的、杂乱的、自由的扩展版提纲,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:
1.整理场景,删去不必要的,合并拖沓的,改善低劣的。
2.拆分章节和场景,为在章节和场景末尾加入“扣子”(这里借用评书的术语来说明问题)做准备。作者这里提供了11种技巧,包括:预示冲突、秘密、重要决定或誓言、宣布惊人事件、激烈的情绪、足以颠覆整个故事的信息、新想法或新方案、尚未有答案的问题、神秘的对白、预言、转折点。
3.用句子、场景和章节的长短来控制故事节奏。
4.在场景切换、人物移位、背景变更、视角交互时,尽可能砍掉无关内容。

第十一章 结语:用好你的提纲,这一章内容很少,仅几页而已,最有用的就是开端的引语,值得大家好好体会:
“提纲占据了一本书百分之九十五的工作量。提纲完成后,你只需坐下来写即可,毫不费力。”
847 0

评论
🐧人间办事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