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 点评 投票 小组 唠叨 问答 活动 相册 资料 用户 我的社区
全部 水贴讨论 外网作品 原创分享 俱乐部官方公告 新闻消息 2023荆棘王冠

写作技巧初探之我读《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》

那晚之前
发表于 2020-10-24 15:46:54

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并不能算是很有用的一本书,全书200页,约占40页的附录三全是英文范例,基本上对中文读者没大有用,除非打算学习英文写作。约占10页的附录一用处也不太大,它是教你如何建立一个写作互助小组并从里面受益。附录二的术语表里有一些有益的知识,值得看看,附图如下:


整本书除了导言之外,正文有十个章节,章节内容如下:

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,前六章内容基本都是在教读者如何磨练英文写作的技巧,由于中英文之间存在区别,这部分内容在中文写作技巧的培养上,作用不大,接下来我会重点讨论第七至第十章的内容。

 

第七章总结了常见的几种写作视角和口吻。

视角(POV, Point of View)是一个“表征故事讲述者是谁及讲述者与故事之关系”的术语。如果一个角色在故事里,他就被称为视角角色(viewpoint character,作者翻译为观点人物)。唯一一个其他“视角角色”就是作者(The only other person it can be is the author)。(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明“视角角色”要么是作者,要么是故事里的人物,第二人称不能作为“视角角色”,因为“你”既不是故事里的人物,也不是作者“我”本人

口吻(voice)“是‘原真性(Authenticity)’的另一种讲法”,但作者用它来指“讲述故事的那些声音(the voice or voices),讲述的声音(voice)”,而且她认为这两者是“彼此交融、相互依赖的统一体”。

作者自承主要视角有五种,并为每一种都举了一个例子(但却列举了七种,举了六个例子,除了最后是同一个视角的两种写法外,我实在没搞懂她这五种视角究竟是怎么分的,只能猜一下):

1. 基于“可靠讲述者”的记录

在非虚构叙事中(自传或回忆录),我们一般期待作者(“我”)或讲述者是可靠的,他们会忠实告诉我们,他们认为发生了什么,不虚构,只是述。

 

第一人称

视角角色是“我”,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,也是参与者,只能讲述我的感知、理解、猜测、希望、记忆等,读者也只能从这些中获知世界和其他角色的信息。

(我认为第一人称就是前面所述的基于“可靠讲述者”的记录,因为作者在文中用来举例的是“谢弗里德公主”,跟其他视角的讲述对比来看的话,是完全的可靠。“Princess Sefrid, as you will see by comparing her relation with those of other viewpoint characters, is entirely reliable.

 

2. 受限制的第三人称(作者翻译成“有限第三人称”)

视角角色是“她”或“他”,“她”或“他”既是故事的讲述者,也是参与者,只能讲述“她”或“他”的感知、理解、猜测、希望、记忆等,读者也只能从这些中获知世界和其他角色的信息。这种视角可以是一个角色贯穿始终,也可以在多个角色中切换,但这种切换通常会用某些方式来说明一下,而且一般不会发生在很短的场景中。

从策略上说,这个与第一人称基本一致,受到的限制也差不多,除了讲述者所见、所知、所讲,其他的一概不可知。这种限制集中了“口吻(voice)”,提供了一种清晰可见的“原真性(Authenticity)”(大概意思就是说,如果你让第三人称“受限了”,会让故事看起来更真实)。

这个视角的讲述者不一定可靠。

意识流是这种视角的一个特别的内在形式(Stream of consciousness* is a particularly inward form of limited third person. 大概意思是意识流本身就是一种受限制的第三人称视角,但重在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

 

3. 介入作者(Involved Author/全知作者(Omniscient Author)

本书作者不喜欢“全知作者”这个称呼,她喜欢叫“介入作者”,有时候用“作者叙事”,我分析下来,这个应该就是所谓的“上帝视角”。

这种没有一个固定的视角角色,也就是说视角角色可能很多,讲述口吻也可能随时切换,甚至还有作者旁白(作者本人的观点、分析、预言、描述角色的感想、解释角色的行为、评价角色等)。

这是说书人常见的口吻,对故事的人物、事件、场景了如指掌,并随时有可能把信息透漏出来。这种口吻和视角古老、应用广泛、最多样、最灵活、最复杂,难度最大,但也常常被滥用。

 

4. 超然作者(Detached Author/墙上飞蝇(Fly on the Wall/摄像头(Camera Eye/客观讲述者(Objective Narrator 

没有视角角色,讲述者不是故事角色中的一员,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立观察者(趴在墙上的智慧飞蝇),只能讲述从角色的言谈举止中所做的推断。

作者不进入角色内心。

或许会精确描述人物和地点,但价值和判断只能被婉转地暗示出来。

这种口吻极少公然地操纵视角,但经常悄无声息地操纵。

如果一个作者指望通过自己感动而感动读者,说明他的手法还不够成熟,只有当使用一种冷冰冰的口吻也能打动读者时,才能算是高手。

 

5. 观察者——讲述者(Observer-Narrator

(这一部分引起了我的混乱,因为作者把它分为了两类: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。)

观察者——讲述者,使用第一人称

讲述者是角色之一,但不是主要角色——出场了,但不是当前事件的主要参与者。这种口吻与第一人称的口吻的区别在于,这个故事跟讲述者无关,只是他目击并想告知我们的故事。

观察者——讲述者,使用第三人称

使用策略上来说,跟上一种差不多,视角角色是一个事件的目击者,但作者使用第三人称来讲述该目击者看到的故事。

因为不可靠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展示讲述者角色的方法,而且观察者——讲述者也不是故事的主角,所以读者通常可以有把握地假设,这个视角角色相当可靠,或者至少是相当容易被看穿(不管是采取第一还是第三人称时)。

 

(这段的意思据我理解,应该是:“观察者——讲述者”这种视角的好处在于(不管用第一还是第三人称都是),由于讲述者不是主要人物,再加上作者可以使用一定的(即不可靠的)手法来误导读者,就可以让读者信任这种视角下讲的故事,从而营造出一种读者猜不透作者思路的效果。

我能想到的一个例子是,乔峰在丐帮大会上,被人反叛,他为了证明慕容复未必是大奸大恶、卑鄙无耻之徒,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描述了风波恶和公冶乾的为人处事,从而说服了丐帮群雄,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,慕容公子的为人确实也不像乔峰想象的那样光明磊落,就是这种手法的应用。)

 

第七章接下来的部分是“关于视角切换的思考”,这主要涉及两个问题:视角切换的连续性和发生频率。

作者指出,从连续性上来说,不光在不同的视角中切换非常危险,就算是第三人称中,各个视角人物的切换也要小心谨慎,有意识地、技巧娴熟地处理,否则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,混淆情绪,破坏叙事结构,歪曲整个故事。除非必要,不要随便切换,更别说频繁切换了。


第八章“不同的人称与口吻:切换视角”里面阐述了其原则:


小技巧是,切换的时候换行或者另起一段。

学习的方式可以是模仿。

 

第九章“暗示:在叙事中传递信息”,这个翻译好像不太准确(原文indirect narration, or what tells)。本章其实有点混乱,因为开始讲的这段跟本章的内容不挨着,倒是可以合并到第十章里。

有人理解故事是勾画情节(plot),有人理解故事是记录行动(action)。

作者则认为如果一个故事只有情节和动作,故事就变成一个低劣的事件了。

情节固然神奇,但只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,并不高于故事,甚至都不是必要的。

至于动作,虽然故事需要变动,但永不停息的激烈动作常常是故事马上要结束的标志。

情节数量有限,但故事数量无限,作者认为世界上到处是故事,只要你开了个头,有了一个轮廓,故事会自动讲述出来,你要做的只是记录下来(???)

 

更有用的反而是下面这段内容,如何在把一大堆信息传达到读者的空白脑海里?

技巧高明的作者会分解信息,把信息融入故事中(真传一句话,假传万卷书!!!)

 

第十章“聚集与跳跃”,大体上讲的是详略得当。

前者指的是让故事丰满(情节要丰富),不断发展(故事要推进),不懈怠(别灌水),不滑入可有可无的枝节里(别乱开分支剧情),保持内部的相互关联(情节之间不能不挨着),做好回响和照应(别挖坑不填)。

后者指的是留白,不要罗列辞藻,不要描写太多的细节,不要有过于密集的动作。

技巧和策略是,写的时候不妨多写,发的时候不妨多删。

 

故事:对事件(外部或内心的)的叙述,蕴含着变化,在时间中发展(或者暗示时间的流逝)。

情节:用动作作为模式的故事形态,常以冲突的形式出现,通过因果链紧密而又复杂地把动作联系在一起,并最终达到高潮。

 

现代派作家常常建议用冲突来连接故事,这反映出一种简化论文化,放大了攻击性和竞争性的同时忽略了其他行为的选项。复杂叙事不能构建在单一元素上,冲突只是单一行为,人类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同样重要的东西,比如讲述、寻找、失去、忍受、发现、离别、变化等。故事这些资源的普遍发展方向就是改变。

故事不需要有一个严格的结构,但需要一个焦点(focus),可以明说,可以暗示,可以单纯,可以复杂,甚至可以表达不出来,但得有。

其次需要的就是轨道(Trajectory),其实指的就是发展轨迹,永不停息,直到终点,故事的发展方向始终是朝向终点,而终点在开头就得暗示出来(定好了起点和终点,从起点到达重点的就是轨迹)。

 

从原则上来讲,这本书讲的原则基本上都是对的(除了故事会自动讲述出来那段),但基本上也没讨论技巧,了解了这些原则之外,这本书也没什么价值了。


841 0

下一篇:残月
评论
🐧人间办事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