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 点评 投票 小组 唠叨 问答 活动 相册 资料 用户 我的社区
全部 水贴讨论 外网作品 原创分享 俱乐部官方公告 新闻消息 2023荆棘王冠

写作技巧初探之我读《编剧:步步为营》

那晚之前
发表于 2021-01-15 16:09:56

这本书的篇幅不太长,正文约160页左右,2006年就有一个翻译版本,我看到的这本是重订本,2010年左右出版的。

这本书是教怎么写剧本的,部分经验也适用于其他文艺类型的创作,从内容上说,分为初级的六步和高级的六步。初级六步从格式、人物、主旨、动作、结构、回顾前文和修改这六个方面给出自己的建议,高级六步则是从第二幕、人物弧、次要情节、潜文本、第三幕、生手上路等具体方面给出指导。

从内容的编排上来看,较为混乱,作者没有把文艺创作的一般原则(人物、主旨、动作、结构)、剧本写作的具体技巧(第二幕、第三幕、人物弧、潜文本、次要情节)和从业人员的注意事项(格式、回顾前文和修改、生手上路等)分开,而是混在了一起,这就使本书思路略显凌乱。另外,这类书也往往有一个通病,就是作者往往更注重记录自己的经验,而疏于道理上的分析,各条目也是想到哪写到哪,没有清晰的脉络,缺乏条理。

接下来,我会按照上述的三个内容,结合作者的思路和建议,来简单总结一下这本书的要点。

 

先说第一部分,从业人员的注意事项方面:

第一章,是千篇一律的格式问题。看过我前几篇文章的人都知道,这是美国剧本写作类书籍里最常出现的话题,这章不写剧本的话,基本可以直接跳过,写剧本的人,即便写的不是好莱坞式的剧本,也可以参考一下。

   第六章,回顾前文和深入修改。这章主要是原则性的叙述,简单来说就是要不断修改你的剧本,精简再精简,删掉多余词句,删掉与主题无关的细节,删掉多余的叙述等等。

第十二章,生手上路。这里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:不断学习,提高专业素质;不断创作,保持创作激情;注意格式,学会恰当地表述自己的作品。

在很多有关著作中,这些基本跟创作本身关系不大的东西,被反复地不断地提及,说明好莱坞相关从业人员对行业标准化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执着,这对我们来说,可能算是个值得学习的地方。

 

第二部分,也就是文艺创作的一般原则和技巧了,这里涉及的是故事的人物、主旨、动作、结构,这些内容放在初级六步里(从第二章到第五章),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内容的表述都偏简略,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简单的对比、虚拟的例子和引述别人的经验来做出结论,缺乏深入的分析和阐述。

第二章,人物。这里作者有一个基本观点,就是作者要创作可信的人物,进而创作出可信的剧情,其原则是,新手会倾向于创造自认为会打动代理人或制片人的人物,然而作者的观点是,要写自己熟悉的人物和知道的事实,如果你想写的超越了个人经验,则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外部资源,以便让自己获得相关的知识,而不是纯靠想象生编。

第三章,主旨。作者主张,你的故事主题要与情感有关,或是一种感情,或是一种状态,同时,作为作者,还必须能用简单的话语阐述出这种主题。

第四章,动作。由于戏剧(或影视)是需要表演出来的故事(这点与小说迥异),所以它的展现模式实际上是,“从一种感受(需求、愿望、欲望)入手,通过人物的动作(行为)来将此感受表达出来,进而写出其他人物对此作何反应。”

当然这里的“动作”指的实际上是所谓的“戏剧性动作”,也就是“剧中不同力量的冲撞,即角色之间持续的相互冲突”,这种“戏剧性动作”是永远发生在当下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动作和行为往往是相同的,但在戏剧中完全不同,“动作”意味着“人类的行为,包括激发他们行为的潜在的欲望、需求以及要求”,而“行为”则表达的是一种形体上的含义,也就是“角色在表达这种欲望、需求以及要求”。(这里作者把两个概念区别开来,主要意图应该在于提醒新手作者们,你创作的“动作”落实在笔头上的实际上是“行为”,而这种“行为”比单纯的动作更表象、概念范围更广、效果更明显。)

如何设计这种戏剧性动作,且把它们展现出来,是作品很重要的一环。

第五章,结构。这一章讲的就是如何把上述几个元素联系起来,成熟的模式就是三幕剧结构,不细说了。

 

第三部分,针对剧本创作,做了一些重要的、较为具体的指导,对新手作者来说,可能有些帮助。下面我按照我的理解打乱顺序来介绍。

第八章,人物弧。这一章还是有点东西的。

从角色设置角度说,作者的经验是,在主角及其对手之外,有三个额外的人物会令他的写作会变得更轻松(单数数目的人物似乎会更好),增加的人物可以是“支持者”(主角的盟友)、“对抗力量”(对手的盟友)和“爱情人物”(浪漫人物),还可以增加一些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的“一日演员”(龙套),当然这些角色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

从角色描述角度说,作者坚持认为,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人物来创造角色。作者不太喜欢人物小传的形式,但也承认有时候这个还是有效果的,因此他建议可以写,但也不要太详细。

当创作角色时,以下几点需要注意:

1. 编剧常常会描述一些事件,这些事件往往会使观众预感到人物会发生某种改变(有时候情节也同样会改变),这种情况就叫“设埋伏”(foreshadowing)。要给人物突然的转变设计更多有用的提醒,这就是必要的“设埋伏”。但要注意的是,有时候编剧不想设埋伏,但过于强调的某个细节,会让观众产生不适当的预期,所以这时候需要去掉多余的细节。(简单来说,不埋伏笔,人物转变会显得过于突然和生硬,但设计过多细节,后面却不产生呼应,又会让观众觉得剧情拖沓,两者都不高明。)

2. 让你的人物的走向和发展具备更多的逻辑性。(逻辑自洽的问题。)

3. 超越观众的期待,超越一般的套路,让一个微不足道的决定导致天崩地裂的后果。(编剧要有一颗“看热闹不嫌事大”的心态)。

 

第九章,次要情节。

为了增加剧情的层次感,可以增加次要情节,也就是围绕或产生于主要情节的附属故事线。(增加支线剧情的必要性。)

原则是:不宜过多,3-5个足矣,每个次要情节都必须发展完善(有始有终,挖坑必填),并且不能脱离主线单独成立(有来有去,主次分明)。(根据我的经验,电影中支线剧情确实不宜过多,否则主线不易突出,但在小说中,支线剧情恐怕少不了,但绝不能脱离主线太久。)

次要情节的作用是:增加故事的广度,拓宽主要情节,还可以激发不同的角色,有时候让主角从紧张的剧情中暂时停下来休息一下也不错。

 

第十章,潜文本。

潜文本可以指细微差别、提议、暗示、联想、暗语和弦外之音。

从意义来说,作者认为“当我们将一个简单的实体放大,用它来引发美学感受、传达理念或者激发思考时,我们就是在创作艺术品”,简单来说,紧紧让观众喜欢某个作品还不够,让他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并他们思考更重要,这就是潜文本的作用。(这里说的其实是我们常说的潜台词。)

从方法来说,通常有三种方式来展示潜文本——视觉、动作和对话。这实际上是个易学难精的技术,道理大家都明白,但创作起来很难,当然本书也没有展开来具体讲,我觉得要讨论如何掌握这些技巧都够写本书的了。

 

前面说的这三章,都是贯穿全文的技巧,后面则是针对三幕剧的第二幕和第三幕,重点做了指导,当然也缺乏条理性,大家只能凑合着看。

 

第七章,第二幕。以下主要是作者的经验和建议,比如:

1.先设计好故事结局,然后从后往前设计。

2.戏剧动作的设计上,动作力度要大,造成的反应要强烈;时刻保持悬念;专注于目标(这里包括:固守主旨陈述、核心问题和戏剧性前提;展示主角的决定,并让其对手对此作出反应;通过冲突驱动故事前进;展示主角的风险)。

3.维持持续的节拍(这个概念在我之前写的《美剧编剧入门》读后感这篇文章中提到过,大家可以回去重读一下。简单来说,精心设计每个节拍,让这些节拍不断涌现,促使主角一步步进入更多的冲突之中)。

4.增加赌注(这里其实是说,在第二幕要让主角面临更大的危机,从而比故事开始时更孤注一掷,以便更加刺激观众)。

5.写作主导场面(呈现故事内容的主要场景)时,要多关注故事(展示故事,建立戏剧动作,发展人物弧),少关注镜头。

6.故事中间点(midpoint)要扎实,但与转折点和高潮不同,不一定需要重量级的动作场面,有时候可能表现得十分平静。(中间点跟转折点不一定是同一个点,根据定义,中间点的位置接近整个故事篇幅的一半,而转折点和高潮可能会出现在其后,大概可以理解为,中间点是主角做最终决定的时候,而转折点是这个决定开始显现效果,形势为之改变的时候,中间点可以相对平静,转折点往往说明剧情将变得更为紧张,直到结尾。)

7.第二幕转折点“加速动作,使得第三幕比其他两幕更为紧张,并给予故事危急的气氛,或者动力,让故事向着最后的大结局前进”。

    

第十一章,第三幕,“最后的高潮”,“大结局”。

1.结尾的作用包括:展示主角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;完善主题和人物关系;让看完故事的观众得到满足,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。

2.需要注意的几项忌讳:

  老套侦探的解决之道(如果结局是通过台词和对话来展现的,将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无聊。)

  病急乱投医(机械降神要不得!)

  大团圆式结局(大团圆结局当然不错,但不是每个故事都需要美好的终结,故事的结局要与你的思路相吻合,不要轻易迎合观众。)

 

后面作者除了介绍了几种大结局样本之外,还水了一段鸡汤,就没什么干货了。

924 2

下一篇:要有光!
评论 (2)
🐧人间办事处